• 万利国际



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

    药店进行非药品销售市场分析

    作者 :佚名 来源 :医药网 更新于 :2017-9-8 阅读 :

    在成本高企和销售增长乏力的情况下 ,越来越多的药店将非药品销售作为提升业绩的一个途径。而对于线上的医药电商来说 ,非药品销售是主流,因为在线下药店布点密集的市场上,用户对远距离采购药品的需求非常不明确。因此,非药品作为市场的补充正日益受到重视。不过 ,非药品销售的挑战很大,尤其是对线下药店来说,还很难说进入非药品业务就能转型成功的。

    线下药店进入非药品销售有三个阻碍因素:首先,地区性政策限制非常明显 。由于中国有很多药店长期存在经营不规范的问题,尤其是医保定点药店存在的盗刷医保卡的问题,很多地方政府严格限制药店的非药品销售 。比如 ,北京就规定,医保定点药房的非药品销售经营面积不能超过整体面积的30%,而且要将药店的区域进行分割,不能出现非药品和药品的混淆。很多城市还规定,药店店员不得将非药品作为药品来推荐,甚至有些省份直接禁止药店销售部分非药品 ,比如奶粉等。

    与国外的情况相对照 ,不得不说很多政策是毫无必要的。但是,这些政策的出台也是因为药店经营不规范所引发的,如果药店不盗刷医保卡 ,也不会引发政策的准入问题 。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医保监管的精细化能力匮乏 。如果医保对药店的监控能力较强 ,完全能有效管控 ,无需采用行政性措施来管理。

    其次,非药品销售的优势不明显。对用户来说,中国药店主要的功能是卖药 ,而不是购买日常用品,要扭转药店自身的品牌形象并不容易。这与美国药店的药品加超市的定位已经深入人心是有着很大不同的。而且 ,大部分日用品的毛利并不高,也很难达到超市的出货量,很容易亏损 。因此 ,大部分药店只是将日用品作为爆款来吸引用户上门,从而增加到店人数,提高可能的销售。非药品的销售主要定位在高毛利的医疗器械 、保健品和类似药妆这类的日常护理 。

    从品类上来讲,医疗器械是药店较为有优势的部分,因为离药品较近。而保健品和药妆都是传统零售渠道的优势所在 ,与他们进行正面的竞争并不容易,扭转品牌形象和增加产品附加值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手段。无论是万宁还是屈臣氏,当初都是从药店起家,最终转化为个人健康产品便利店。当然 ,这对药店来说又有点远 ,毕竟不可能完全抛弃药品的主业 ,政策监管上也不会允许。

    要增加非药品的附加值 ,主要还是体现在服务上,药店的优势在于关注个人的健康。如果能有较为专业的药师来推荐保健品和类似药妆这样的护理产品,用户会更容易接受 。当然 ,前提是产品要适合不同的个体 ,这也是服务的价值所在 。而对家用的小型医疗器械来说,如果只是简单的销售产品,与药店的同业相比仍只能是进行价格的比拼或者依靠独家的渠道。因此,将器械与服务进行捆绑会是一个合适的模式 ,特别是如果购买器械赠送一定时间的服务将会大大增加用户的粘性 。

    12

    上篇:

    下篇 :




  • XML地图